不同于上一本我读过的安妮的《一个女孩的记忆》,这是一本打动我的书。
这本书用平白朴实的语言讲述“我”的母亲,以倒叙的手法,在开篇写了母亲的葬礼,再从头讲述“我”记忆中的母亲的一生,总是神采奕奕的母亲,到后来得了老年痴呆的母亲。
难以相信,充满生命活力的母亲会这样老去,会被世界抛弃,但是母亲竭尽全力地“想要抓住这个世界”。这样的对比,在几十页的超短篇幅里面,生动地展现出饱满的母亲形象。
在充满生活片段的细节描写中,我总是回忆起亲人的老去,去世,回忆起小时候他们为我做过的事情。我从作者笔下,感受到了真实。
读到书里母亲在老年病房的生活时,我不禁流出眼泪。
很神奇的是,我总是可以从文中的父亲看到我的父亲的影子,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贫穷,所以卑微。长大后,“我”和父亲渐行渐远,没办法有心灵上的交流。父亲总是希望“我”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虽然他不关心我生活中的细节,只是知道更好的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安慰。
感觉有些地方比较偏激,作者非常反对健身房健身的效果。但是关于利用自身重量来健身的部份比较详细,操作性强。最后也有符合各个阶段的人的健身计划。
我大致翻阅了整本书,没有仔细看每一个动作的详细说明,大概知道了这本书的方法。打算今后使用这个方法作为健身计划。
一个复杂的案件,涉及比较多的角色。
我一直猜测那个第三个女郎并不是凶手,只是被灌药,被幕后凶手利用而已。结果最后真相大白才知道后母和爸爸是罪犯,爸爸也不是真的,凶手用各种手法暗示自己的样貌变化成了现在的模样。
感觉一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切换,以自传的形式回顾了1958年的往事。
作者在夏令营被一个男辅导员半推半就地进行了性行为,事后被抛弃,被众人唾骂成妓女。后来陷入低谷,重新审视自己后,走上了作家之路。在夏令营发生的事情成为了作者写作的动力,她不断回味这段往事,希望可以从模糊的记忆和真实的历史中,找到可以填充的部份。
如何培养好习惯:一,让提示显而易见;二,让习惯有吸引力;三,让行动轻而易举;四,让奖赏令人满足。
阅读过程中,与其说我获得了新知,不如说我验证了过去。
在初中寒暑假的时候,我就喜欢给自己定下规则,每天学习时间可以兑换看电视的时长,规定自己每天早起有额外奖励,通过用围棋棋子来计算每天的奖励。同时我还和弟弟一起使用这套制度。我很受用,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拿到多少奖励,虽然学习有时候很枯燥,但是靠这样的办法,我还是逐渐拥有了自己学习的能力。每天记录时间,也没有其他的娱乐分心。我的成绩也越来越好。
这个过程和原子习惯的一些理论是相同的。提示:我每天都会看到贴在书桌旁边的这套规则,特别是奖励的部份。渴望:我想获得看电视时间。行动方面就没有很便利。奖赏:短期的看电视时间和长期的成绩提高。
前段时间想要学习一下写作,所以找到了这本书,这几天才看,但是我最近却又懒得去写了。这本书讲了很多干货,把写作作为输出,怎么去倒逼输入,怎么收集材料,怎么去论证等都有涉及。
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观点是,要在大庭广众下写作,这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从读者获得的反馈可以看见自己的长短处,自己写完之后放进抽屉里就不可能有反馈,也没有进步。
手不释卷的小说。结局是比较圆满的,就是最后比武有点普通,不够刺激。欧阳锋也疯掉,黄蓉和郭靖也在一起。
《射雕英雄传》主角郭靖自出生起就被卷入国仇家恨的纷争中,受江南七怪和北丐洪七公等人教导,老顽童周伯通偷偷传授其九阴真经,郭靖虽然愚笨,靠勤学苦练,武功竟可和西毒东邪北丐等武学大家相比。
令人咬牙切齿的欧阳克、杨康、欧阳锋等人最终都没有获得好下场。
以女主角安妮的第一人称叙述,这点在阿婆的作品中不多见。这个小女孩在自己父亲去世后,不顾一切地开始了冒险,要一个人查明发生在自己眼前的罪案。语言幽默风趣,我大概更偏向于用看文学作品的眼光看阿婆的书,阿婆也从未令我失望。
褐衣男子不是真凶,而是受害者,要一直写日记的尤斯塔斯爵士才是“上校”,有点像罗杰疑案。确实是一个风趣幽默的幕后黑手,最后还逃过了制裁!安妮在这场冒险中探明了真相,也找到了爱情。可怜的瑞斯上校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却失去了安妮,一辈子都孑然一身。
这本小说讲述拾荒读书人胡安·迭戈如何失去所有他爱的人,整本书都笼罩在悲伤的阴影中,你所能看到的,便是胡安一瘸一拐地向你走来。前半部份仿佛雾里看花,朦朦胧胧,有许多隐喻只有读到后半部份才明白意义所指。这部小说在回忆和当下之间反复切换镜头,这两者在作为一个作家的胡安的想象力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被进一步加工。这样的效果令读者和主角一样难以辨别这是否真实,或者真实的成份有多少。
我很少在读小说的时候做笔记,但是这本小说大概有独特的魅力,让我在有些平淡的叙事中想了解事情的真相,实际上我不得不记录下小说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即便读完这本书,其中一些问题我也依然无法解答:小说中多次的性描写的作用?为什么塑造同时拥有乳房和阴茎的异装妓女弗洛尔这个角色?为什么卢佩要求死后把灰洒“怪物玛利亚”的脚下?......
这本小说有一种隐形的吸引力,让读者不自主地参与进去,读完了想找人讨论,但我不会说自己喜欢它,可能有部份原因是我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
书中出现很多次胡安流泪的场景,或者是其他胡安的听众因为同情而流泪。但是我读到这些片段的时候没有被感动到流泪的程度,可能有点悲伤,但是多数时候我会觉得这是否有点夸张?胡安想到死去的人而流泪还可以理解,但是那些听众,特别是女性听众,怎么会如此轻易地流泪呢?这对我来说就像强行让人发笑一样不知所措。
这部全集收录了莎士比亚大部份戏剧,喜剧似乎只缺少《两位贵族亲戚》,悲剧全都有,历史剧大概只有一半。卷5、6有较多排版错误,其他问题主要是多人同时说话的地方是用图片代替。整体书目编排顺序是喜剧,历史剧,悲剧,喜剧。最后放的两部喜剧,读来有种云开雾散的感觉。
从未见过的语言魅力盛宴,人物妙趣横生的对话常令我感慨自己语言的贫瘠。果然比起沉重的悲剧,欢快的喜剧总是可以令人内心开朗。莎士比亚借各种角色之口,告诉读者人生经验,年轻如我的读者受益匪浅。
从时间顺序来说,这是第一部的前传。
前半部份是亮色调的,人物语言幽默,感觉和第一部风格迥异。后半部份,诅咒和坏警察(第一部也有坏警察)粉墨登场,明显转为暗色调。和第一部的相似之处是,都讲述主角因为遗忘书之墓的一本书陷入和往事相似的诅咒漩涡,逃出诅咒的过程。这部不少尚未有答案的谜团指向了下一部作品。
没想到,伊莎贝拉还是和森贝雷在结婚了,有点可惜。戴维居然和小时候的克莉丝汀娜相遇(并不是很喜欢这个角色,总是伤了戴维的心),实在太有奇幻色彩了,还是说只是作者的浪漫化处理方式,只是一个非常相似的小女孩名字也恰好相同?
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不同于《神秘大道》不停的镜头切换,《盖普眼中的世界》更加偏向线性的叙事,我更喜欢这种方式。这是一本少有的男作家写出的关于女性主义的小说,有一些“限制级肥皂剧“的部份,总体而言不错。